💠

💠 2024-05-09 00:18:04


高效工作

知乎: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思维导图: 高效学习

不能用战略的懒惰, 掩盖战术的勤奋

TODO 工具

  1. 滴答清单
  2. Todoist
  3. TODO (MicroSoft)
  4. go-for-it

  1.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 首先,这部分的内容只有一个目的: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这个时间一定不要太久,准备时间越久,越难长期做下去。
    • 无论做什么事情,立刻,马上,当下,现在就进入它,不要犹豫!
    • 不要等到状态再去学习, 而是学习进入状态从而高效率完成
  2. 不要拖延, 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实现
  3. 环境极其重要, 安静的环境, 所以独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的最佳环境

高效学习方法

学习其实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接收信息–联想理解–实践反刍。

接收信息

  1. 信息的类别

    1. 随意信息: 一系列事实、日期、定义和规则、缺少逻辑分类,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
      • 可以通过联想,与其他事物挂钩来增强记忆。
    2. 观点信息: 存在争论,大家意见不一致的信息,最大的难点是获取信息。
      • 在争论中辩证的思考, 从而接近事情的真相
    3. 过程信息: 讲述一系列动作、操作,教导行动的信息,如何游泳、编程序、背英语等。
      • 学习这类信息最重要的是 反复的实践 练习
    4. 具体信息: 能通过感官进行感知的信息 在实际中可以通过看、听、摸等感受到的信息。
    5. 抽象信息: 缺少与感官的直接联系、逻辑性极强,比如微积分, 编程中的算法
  2. 获取信息的三个目标: 简化 容量 速度

    • 简化表示在获取的信息中将无用的东西尽量删除,只有那些对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才需要真正学习。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掌握,就大胆地跳过它。
    • 明白了简化后,就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只读一句话当然没有读完一页理解得透彻,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一年读50本书,总比一年读2、3本强。
    • 获取信息最后一个目标是速度,30分钟读完一本书比一小时读完效率高。速度看起来与容量简化相反,读得越快,漏掉的信息越多,信息获取也越差。
    • 但我是这么认为的:大脑很难读取哪些很难识别的东西,这也是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觉得晦涩难懂,需要花时间理解,读起来慢的原因。但有些人能够做到快速阅读,原因在于他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了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联想,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再来做艰难的认知障碍跨越。
  3. 康奈尔笔记法

    1. 按比例将笔记分为三部分: 线索 笔记 总结
    2. 在第一部分线索中记录知识大纲或关键词,在第二部分记录笔记,第三部分写自己的总结和学习心得(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说不定这就是你以后的写作素材来源)。
    3. 通过线索中的关键词和知识大纲来回顾和复习具体的内容。

整体理解

大多数情况下,“知道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干嘛,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已经足够了。 你要知道自己要读的是哪一类的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者最多几句话,来描述整本书的内容;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1. 编者在这张讲了哪几个方面?
  2. 他想要回答什么问题?
  3. 他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第一章的内容,这逻辑是什么?
  • 这样做了之后,我无论阅读哪章,哪段,我都知道自己到底在读什么。对“我需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这个部分处于整体系统的哪个位置?”
  • 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针对比较难读的书,从头到尾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 一是为了能够不纠结于细节,第二遍去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去理解;
    • 二是为了能大体上理解作者较大层次的思想,不纠结于细节。

细节理解

  • 人们更喜欢叙述性学习(Narrative Learning),也就是说人们更喜欢看段子,案例,故事。而不是枯燥的新名词新概念

  • 从理解名词,再到理解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 最后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 另外,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以就牢牢抓住书本的例题、案例、图表。因为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的运用——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

  • 而且,例题里面包含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和图表其实都是为了辅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内容的。所以,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之后,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总结

  1. 根据笔记大纲回顾一下都学了什么知识点,不用具体到每一句话,有收获、有思考即可。
  2. 初期理论不懂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不要自我怀疑。往后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完善,这时候再回过去复习,你会有新的理解,当时没想明白的问题也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3. 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输入的内容太多了,脑子有点凌乱,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停下来,整理一下思路,看一看笔记,理清楚知识之间的连接,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块,形成整体的认知。也就是接下来的内容——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系统科学家埃里克.理查德.坎德尔(EricR.Kandel)在其著作《寻找回忆》(In Search of Memory)中写道:

    • “要想得到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且深入,这就要求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集中精力,并且要将这一信息有意图且系统性地与记忆中已经完善的知识联系起来”
  • 只是把知识点摘录下来,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不成体系的孤立知识是很难被记住的,更别说20章笔记,100多个只是点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用心做了读书笔记,还是和没读、泛读一样!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作者强调的“大脑如何工作“的规律来学习。根据认知神经学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记忆在大脑中存储的方式是按照神经元网络存在的。作者这里强调的整体性,是站在整个神经元网络的角度,将新的知识融入整个神经元网络,也即作者一直强调的建立联系(高速公路)。

  • 知识树构建出来后,书中的精华已经被吸收到知识树中,书本完全可以丢在一边了。整个笔记算是初步构建完毕,

  • “读的书很快就忘,读书还有什么意义”这种困扰算是解决了一半,但还没有最终结束; 因为,这种构建可能会比较粗糙,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更新。

  • 读其他书有了更深层的触类旁通,这就是运用; 经常翻阅读书笔记,对现有的知识树不断更新 梳理, 将错误的思想摒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经常提醒自己读书时候多联结自己的经验,不只是书,还可以推广开来,比如一部电影,看知乎,以及别人的一些经验等等,都要学会拿来为己所用。

  • 记笔记最大的作用,就是将整本书的精华进行提炼、压缩,几十万字的书,有用的知识可能才一两万字,甚至更少其他无用的信息被丢弃,这极大方便了我们对知识的加工、理解。

  • 笔记最终整理成什么样子,阅读、理解、加工起决定作用。在多次阅读笔记之后,对全书知识点有了整体的把握,就能根据知识的关联性进行整合,有点类似合并同类项,合并的效果如何,完全依赖自己框架的建立。

  • 现在你手上有一套自己的笔记,检查一下确保自己没有从原材料中借用任何行话。将这些笔记用简单的语言组织成一个流畅的故事。

  • 将这个故事大声读出来,如果这些解释不够简单,或者听起来比较混乱,很好,这意味对这块知识理解不够,还需要做一些工作。

回顾

复习也是有套路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复习不过是再回顾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做个总结。但其实,这还不够。

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一书中,复盘的基本程序包括四步:

  1. 回顾目标:清晰、明确、共识的目标为我们树立了评估结果、分析差异的基准;
  2. 评估结果:回想实际的过程,对照目标,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找到值得深入挖掘的点;
  3. 分析原因:对于差异,深入分析,找到根因,发现真正起作用的关键点,是学习的重要一环;
  4. 总结经验:基于差异分析,可以找出利弊得失,从中学到经验教训以及未来行动改善建议。

这其实为我们的回顾提供参考:

  1. 看全局。整个学习过程我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理解不了?有哪些地方我是很快理解的?为什么能这么快理解?
  2. 看同学。他学习得怎么样了?有哪些思考方式可以借鉴?又有哪些自己一定要避免?
  3. 看自己。100分的话,给自己打多少分?哪里需要提升? 而完成这一系列之后,把文档整理封装,划掉一个个知识盲点。

一是看全局。即对内容重新梳理。 二是作对比。对比什么呢?看过的其他类似的书,有没有相关的理论,或者类似的观点。谁对谁错? 三是对比自己。其实这就是拆书的原理。将自己看到的、遇到的与书中提到的进行结合,然后找到共鸣,或者指引——只有找到与自己的相关点,才能真正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
结合之前看的一些关于整理的文章,并与自己的现状联系,最后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

实践

重述:如果你真的想确保你的理解没什么问题,就把它教给另一个人(理想状态下,这个人应该对这个话题知之甚少,或者就找个 8 岁的孩子)。检测知识最终的途径是你能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讨论:找准机会,和同学和朋友就这块知识进行讨论,往往会有意外收获。通过对比,对这个工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分享:当对一个问题思考得较为充分之后,不如把它写出来。现在的自媒体有很多,公众号、简书、微博、博客,在一个公共平台上表达出来,因为有“潜在观众”的监督,文字会更有逻辑,思考会更有深度,输出也更有质量。说不定输出多了,还能成为专业领域的IP。

费曼技巧

知乎: 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的费曼技巧,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1. 费曼技巧, 是一种学习方法.
  2. 利用费曼技巧可以学习哪些东西?
    • 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各种理论概念、操作技能、思维方法、工作方法等。理论概念举例:
      • 什么是质量(物理学),怎样理解质量?操作技能举例:什么是五笔输入法,怎样使用五笔输入法?
      • 思维方法举例:什么是费曼技巧,怎样使用费曼技巧?
      • 工作方法举例:什么是结对编程法,怎样实践结对编程法?
  3. 那么, 要想运用费曼技巧学习, 应该如何入手呢?
    • 答案是: 从一个你想学习的知识点开始. 比如 “费曼技巧”
  4. 入手以后, 下一步该做什么?
    • 回答是: 找到与 “费曼技巧” 有关的书籍或阅读材料, 尝试理解它.
  5. 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呢?
    • 回答是: 要经历一个检验理解程度的过程. 设想一下, 如果你要给别人讲解 “费曼技巧” 这个知识点, 你能否顺利地讲出来?
    • 如果自认为可以顺利地讲出来, 是不是就算完成呢? 回答是: 不要仅仅是在头脑中假想, 直接把自己要如何向别人讲解 “费曼技巧” 的过程简要地写下来/说出来.
  6. 有必要这样做吗?
    • 回答是: 有必要, 在写下来/说出来的过程中, 仔细判断自己是顺利地把 “费曼技巧” 讲出来了, 还是卡壳了?如果顺利地讲出来固然好,
    • 但如果卡壳了, 也不是坏事. 可以反思一下为何会卡壳, 然后回到 “费曼技巧” 的书籍和阅读材料, 专门阅读出现卡壳的那部分内容, 直到能够顺利讲出来为止.
  7. 如果顺利地讲出来了, 是否就算学会了?
    • 答案是: 基本学会了, 但还可以试着用更简练的语言解说, 并且尽量去掉书籍和阅读材料中已有的词汇, 完全用自己的话来解读.

我们需要放下书本,去实践,去体验,去观察,去琢磨,去尝试,去创造,去设计,去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费曼的办法是:仔细审阅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直到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基础、足以理解其中的艰深想法为止。他是一位教师,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像初学者阐述一个名词、公式、学科的概念,但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任何想学的东西。它能让你的学习能力有质的跃升。
使用重述、分享、讨论等方式,不仅是学习的妙方,还是窥探不同思维方式的窗口,它让你将想法撕开揉碎,从头重组。这种学习方法会让你对观点和概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重要的是,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你可以在别人不知道他们自己在说什么的情况下,理解这个问题。

学习效率


番茄工作法

参考: 知乎:分秒时
知乎专栏:什么是番茄工作法?该如何运用?

规则

  • 规则一:一个番茄时间共30分钟,包括25分钟的工作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
  • 规则二:一个番茄时间是不可分割的。番茄工作法中,时间的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番茄时间。一个番茄时间不能被划分:
    • 不存在半个番茄时间或者一刻钟的番茄时间这样的事情。
  • 规则三:每四个番茄时间后,停止你的工作,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息,大约15到30分钟
  • 规则四:完成一个任务,划掉一个

工作流程

  • 计划
    • 在每一天的开始,从Activity inventory 活动清单中选出你今天要完成的任务,优先考虑他们,并把他们记在to do today 工作计划表中;
  • 追踪
    • 按照to do today 完成任务,加上计划外的紧急事件(当日需要做的),记录每项任务所耗用的番茄时间;
  • 记录档案
    • 每天的结束时,把已经完成的任务记录在档案(自己建,可以用书本,也可用电子表格)中。
  • 分析
    • “你要跟踪和记录什么,取决于你要观察什么”(!每天结束时,记录档案和思考如何提高不应该超过一个番茄时间,否则,再好的工作法也会成为累赘)

细节

  1. 第一阶段:弄清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把“下一步动作(计划任务)”详细些(路径划)。Eg, 不是“看一本书”而是看这本书的哪个部分“看某本书到第几页或者某章”

  2. 第二阶段:减少被打断的次数我们如何避免来自内部因素的打断:

    • 每当你意识到潜在的打断将要来临时,比如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判断是否是今日要做的,是的话,记在计划外事件清单那列,不是的话,记在活动清单。(记录时,写出截至日期或者什么时间去做)·继续当前的番茄时间 。
    • 直到完成这个番茄时间后,再去处理刚才的记录,如果不影响休息,就在休息时间处理,如果超过两分钟的话,就计划一个新的番茄时间。
    • 然后按照重要紧急优先原则,处理to do today 清单上的任务外部因素——被他人打断·方法同内部因素 判断事情的紧急性,记录这件事情,继续自己的番茄时间,当这个番茄时间完成后处理。
    • 让打断变成任务·成功地拖延打断,越迟越好,尽量减轻这些打断的紧急程度,增加这些打断的可控制性。·逐渐地减少专用番茄数&“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控制打断次数
  3. 第三阶段:估测某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 规则一:如果一项任务的估测值大于5到7个番茄数,那么就打散它
    • 规则二:如果估测值小于一个番茄数,就把几个小任务合成一个大任务·从表中找出相似的任务,把他们加合在一起成一个番茄时间为止·表中没有标识估测值得任务,
    • 规则三:估测结果的记录日期、时间、任务类型 、任务描述、估测值、实际、差别

相关软件

各大平台的相关软件 目前使用的是 go for it 感觉比较好用,简洁

极简番茄 番茄TODO 番茄土豆 番茄时间钟


Scrum 敏捷开发

Scrum是敏捷开发的一种,是一种以人为本,迭代式增量软件开发的过程,以英式橄榄球争球队形(Scrum)为名,因此可以想象,整个团队是高效而富有激情的。以人为本,即Scrum开发特别强调沟通,要求团队所有人员都坐着一起工作,通过高效的沟通解决问题。